当前栏目 车载音乐- 马三立的歌 +个人资料 |
车载音乐- 马三立的歌 +个人资料 |
更新时间:2016-04-19 16:01:03 人气:1474 |
车载音乐- 马三立的歌 02 八十一层楼 03 学说瞎话 04 买猴 05 算卦 06 三字经 07 汽车喇叭声 08 钓鱼 09 考试 10 苏三不要哭 11 吃饺子 12 晚十点钟开始 13 吃蒜 14 相声的魅力 15 老头醉酒 16 开粥厂 17 天王庙 18 马虎人 19 夸住宅 20 起名字的艺术 21 家庭趣事 22 学外语 23 相面 24 卖挂票 25 黄鹤楼 26 文章会 27 似曾相识的人 28 偏方(单口) 29 自圆其说 30 练气功 31 吃元宵 32 开会迷 33 对对子 34 白事会 35 家传秘方 36 大会见闻 37 美容医院 38 对春联 39 查卫生 40 情绪与健康 41 大上寿 42 西江月 43 迎春曲 44 错中错 45 讲卫生 46 谁的心灵美 47 卖黄土 48 美人赞 49 追 50 病从口入 51 找糖块 52 学李多奎 53 考试 53 汽车声音 54 夸住宅 55 医风问题 56 说瞎话 57 老头醉酒 58 十点钟开始 59 逗你玩
马三立个人资料+百科介绍
![]() 建国后,马三立积极编演新相声。 1950年,应新声戏院之邀,马三立杀了个回马枪,重回天津卫,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自此之后近十年间,马三立一帆风顺,心情舒畅。新制度新生活一切都是新的。这全新的一切给他带来了新的身份、新的地位。他已经“翻身”了,由“臭作艺的”变成一名职业文艺工作者,他参加赴朝慰问团文艺队并任副队长,他当上了市曲艺团副团长,他被定为市政协委员,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他要求团里的同志们热爱党热爱新中国,他说,“党和政府让我们有了单位,有了正式工作,享受干部待遇,每月都有工资领,还发给我们工作证。 冬天来了 但是,1958年很快到了,反右派运动很快地开始了,马三立很快被打成了“右派”。 关于他为何被打成右派,占主流的说法是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但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就是这个“凑数”的右派,彻底地改变了马三立的一切。他也抗争过,甚至跳过楼,但毫无用处。一次批判会上,他被逼急了,吼了一声:“你们这是把人往死路上逼啊!”一位昔日旧友冷笑两声,啪地推开窗户:“哟嗬,你还拿死吓唬人?行啊,你要真有那么大气性,从这 儿跳出去,算你小子有种!”马三立二话没说,猛地站起来跳向窗外,大半个身子已经悬在窗外了,桌边一个弹单弦的艺人赶紧一伸胳膊,夹住了马三立的一只脚,保住了马三立一命。 这个时候的马三立,40多岁,正值盛年,按照马志明的说法,正是出活、出好活的时候。但是,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马志明在回忆北闸口生活时说:“当时一起下放六家,后来落实政策,我们是最后一家走的。房子坏了,下大雨,里外屋没有不漏的,我和弟弟打个伞坐着,爸妈在门槛上坐着。不下雨了,我到市里找曲艺团革委会,不同意回来,把我们调到已经空下来的一处空房子,又住了两年。后来,家里养了四十只鸡,两只鹅,一条狗,院子里所有边边沿沿都种上向日葵、茄子、黄瓜、豆角,满院都是。光蓖麻一年就能收几麻袋,鸡蛋多得连洗澡盆都盛不了。我们在那儿小康啊,落实政策时,老爷子都不想回来了。” 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马三立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农村,不管是下放还是蹲牛棚,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背词,几乎每天早晨都要练上一番,身上的功夫并没有荒废。作为一个技艺超群的老艺人,他心里无时不在想着舞台,想着舞台下那些爱他捧他的观众。 ![]()
![]() 2000年,马三立先生被确诊为膀胱癌,他于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办了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马老在天津人民体育馆登台演出,向喜欢他的相声艺术观众们做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 马老当时87岁高寿,仰慕者遍布四面八方。为马老办好告别舞台演出,也成为文化界特别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当时,全国文化界多位著名人士和相声界众多名家云集天津,参演人员当中有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倪萍;演艺界名流有马季、姜昆、冯巩、黄宏、李光曦、马玉涛、郭颂等,马三立在节目进行当中也登台为观众献艺。 2003年2月11日6点45分,马三立因病医治无效,告别了他的观众,享年89岁。其葬礼在天津依照穆斯林风俗进行。 ![]() 临终遗言 遗嘱 我是一个相声演员,也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按照党的要求,用相声,用笑声,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天津的父老乡亲,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关爱。 我也曾被评选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我心里的感谢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人总是要死的。我有一个最后的请求,就是在我过世后,请将我丧事从简办理,我不愿让各级组织再为我费心费神;同时我的朋友、学生和再传弟子也比较多,所以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我衷心祝愿相声繁荣,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2003年1月10日 遗笔 弟兄十二我行七 推倒四六二十一 祖传秘方太找乐 东北买猴乐不疲 包罗万象西江月 入木三分开会迷 老叟从艺八十载 江湖笑面写传奇 ![]() 马三立大师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新华网评) 马三立的相声,可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至于马三立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有人曾这样评论:“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开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 (中国网评) 马三立早已是天津独有的文化符号。这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为世人 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作为曲艺界里程碑式的人物,马三立为相声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奠定了马氏相声这一中国相声重要流派的艺术基础。马三立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相声和观众,马氏相声更是以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著称。大师生前将笑声传遍了千家万户,他是深受观众爱戴的表演艺术家,也是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甲午马年,相声泰斗迎来了百年诞辰,在这个意义深远的年份里,在相关部门大力倡导下马三立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应运而生。既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弘扬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精神,是为观众圆梦,也是为中国相声圆梦。(天津北方网评) 虽然差了好几辈,但马老当时非常认真,对我学相声的情况问长问短,热情地鼓励我。”“以后我经常去拜访马老,他的教导影响着我的一生。他在艺术上是高不可及的大师,但一辈子做人低调、谦和。”(冯巩评) “我当时只是个无名小卒,但从马老那里没有感觉到一点点大师的架子。”相声、小品演员巩汉林第一次和马老接触就留下了这样的印象。1990年,巩汉林正跟随唐杰忠学说相声,他为老师举办了一次纪念演出,请来了马老。当时马三立已年近八十,但自始至终非常热情地参加了整个演出,还题字助兴。“后来有一次我去看望马老,他送了我一个有助睡眠的枕头,说咱爷俩都这么瘦,得睡好觉,才有精力创作。”(巩汉林) “我的老师是很有性格的人,我们当学生的请他吃饭给他送礼都不招他喜欢。有时从北京到天津去看他,他说你要带东西就带一盒北京的麻豆腐。”在学生的眼里,马老师从来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普通的演员,认为观众看自己的表演是对自己的抬爱,不管什么样的观众跟他打招呼,他都热情地回应。对年轻的相声演员,他没有不喜欢的,一见面就鼓励、鞭策,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老师是个老艺人,但他绝不是旧式的老艺人,从不讲究论资排辈。”(常宝华评) “真正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是他平易之风的根源和精髓。”在马三立的相声中处处渗透着生活的芳香,正是生活的基础上,马三立的相声往往在平淡之中显奇谲,在观众不知不觉中甩出包袱,出乎意料之外又存乎情理之中,形成了典型的“马派”相声“蔫逗”风格。马三立从艺以来,演出的相声形象生动突出,为几代人所喜爱。在相声界有一句俗话:“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学会了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说的是马三立自成一家的表演风格,有他个人的天才因素和特殊经历,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但有一点是值得学习并且能够学习的,”“那就是,他把自己的100多斤全交给了生活和相声,所以他才能一直保持着艺术的青春和不竭的创作源泉。” (汪景寿评) 1985年我与马老共同参加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前后,马老先生完全服从晚会的总体安排,反复排练,一点没有额外要求,也没有“大腕”的脾气,特别是演出结束后,其他演职员都忙活各自的工作去了,把老人给忽略了,但老人并没有在意,只是轻轻地问我,我们可以走了吧。直到这时工作人员才反应过来,表示非常抱歉,但老人并没有说什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人的襟怀。在相声界,他的艺术、人格、品德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让人感到可亲可敬。(马季评) 我1978年考进天津市曲艺团,当时马老是团里年纪最大的,而我和郑健是年纪最小的,记得有一次演出完自己挺得意,在后台遇见马老,就说:马老师您给说说。马老当时回了一句话“瞎嚷”,往后每逢演出下来,马老经常给我们指点。马老还特别强调,你们学相声千万别学我,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创个人的风格,说真心话,马老的东西有些我们还真学不了,一句话,功夫不到家。与马老共事的几年中,马老给我们指点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几十年磨出来的,能够毫不保留地告诉我们,一般相声演员做不到。(戴志诚评) 1978年我随文工团到天津演出学习,第一次欣赏到马三立和王凤山合作的《拣行》,真正感受了他老人家的舞台风采,马老相声中的东西太多了,它除了相声技巧外,还有人物在里面闪光,也有灰色幽默的东西。社会人心浮动,我们搞一个作品花费半年时间申请,一次晚会就曝光,然后就弃置不用了。而马老的作品是一生的积累,经过千锤百炼的,能够传几代人。 (黄宏评) 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是我国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天津北方网评) 马三立的表演,不主张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尽管他的声音像平常讲话一样,观众却情愿凑合他,他也能把全场观众都拢得住,这一点似“云遮月”,余味无穷。(谢添评) ![]() 来自:妹妹dj站 |